“一走进菜市场,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这里面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缭乱。但是,仔细一看,所有的东西却又都摆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菜摊子、肉摊子、鱼虾摊子、水果摊子,还有其他的许许多多的摊子,分门别类,秩序井然,又各有特点,互相辉映。你就看那蔬菜摊子吧,这里有各种不同的颜色:紫色的切十字、白色的萝卜、红色的西红柿、绿色的小白菜,纷然杂陈,交光互影。这里又有各种不同的线条:大冬瓜又圆又粗,豆荚又细又长,白菜的叶子又扁又宽。就这样,不同的颜色,不同的线条,紧密地摆在一起,于纷杂中见统一。我的眼一花,我觉得,眼前不是什么菜摊子,而是一幅出自名家手笔的彩色绚丽、线条鲜明的油画或水彩画。”这是季羡林眼里的菜市场,文学家眼里的菜市场是一幅画,有的尽是吃食的鲜美。
“这是家庭主妇的早课之地
种菜人,买菜人,市场管理者
被菜划分了身份,在这里完成一场接力
买菜人最后出场——
家庭主妇唯在此时才享受到作为上帝的待遇”
诗人眼里的菜市场是一场鲜活的接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连蔬菜都有活着的意义。
“我有一次买牛肉。排在我前面的是一个中年妇女,看样子是个知识分子,南方人。轮到她了,她问卖牛肉的:“牛肉怎么做?”我很奇怪,问:“你没有做过牛肉?”——“没有。我们家不吃牛羊肉。”——“那您买牛肉——?”——“我的孩子大了,他们会到外地去。我让他们习惯习惯,出去了好适应。”这位做母亲的用心良苦。我于是尽了一趟义务,把她请到一边,讲了一通牛肉做法,从清炖、红烧、咖喱牛肉,直到广东的蚝油炒牛肉、四川的水煮牛肉、干煸牛肉丝……”,汪曾祺的文字里永远透着烟火气,既是文化也是生活,菜市场只是个载体,承载着市井,承载着人间。
热衷于生活的人,必热衷于美食、自然之气、随性生活,菜市场是市井文化的集中体现,尤其在这个钢筋水泥的快节奏城市,这里更是属于普通人慢生活的短暂小憩。
菜市场,这个连接着生活、交融着文化的地方,在城市化建设中,已经不再是以前的菜市场了,它传承了文学家笔下的鲜活,也融进了新时代的智慧,它不再混乱交杂,也不再菜叶遍地。小菜场,已经发生了大变化,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文化的发展。
智慧化菜市场的变革,使得菜市场整体环境变得舒适整洁,加上智慧化设备的投入使用,增加了菜市场的科技感,传统的买卖模式已经成为过去;支付方式的改变,无纸化交易的流行已经彻底将智慧化与传统农贸拉开距离;放在菜场的电子公屏,公示着食品价格、食品来源、质检信息等;商户使用的智能电子秤,因为有智能模组的加入,可以更加准确方便地称量,从前的缺斤短两已经不再是问题;轻应用小程序管理系统的投入使用便捷高效,市场管理者通过系统可以掌握每个商户的具体信息以及经营状况,商户通过系统可以看到自己的营收状态,混乱的记录手账的时代彻底走远,商户可以通过系统平台看到有大量批发需求的顾客,摒弃了现实中许多冗余中介环节就可直接沟通,快速便捷,收益直达,顾客也可以通过系统来食品溯源,看着放心,吃得安心,更是可以通过市场的线上商城直接下单。智慧化平台只是市场的载体,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升了生活品质。
智慧化农贸的升级,使得摊贩的售卖环境改变,售卖心态自然会改变,以舒适愉快的心情与顾客交流,自然彼此都开心,顾客在整洁的环境中买菜,自然会对菜市场的整体印象加深、整体评价上升,菜市场干净整洁,顾客内心首先会觉得食品安全质量过关,那么下一次肯定会来再次购买,摊贩的收益自然会稳定,市场整体收益也会提高。
文化述吃食,哲理在其中,智慧是格调,这三者的关系,便是生活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