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里对吃食隐藏着什么秘史满汉全席是山珍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骗人吗 http://www.wzqsyl.com/

清宫秘史,历来是国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什么雍正皇帝是不是被吕四娘所杀?乾隆爷在民间到底有没有私生女?那个大明湖畔的夏雨荷是真的假的?众说纷纭。

清朝的吃里头能藏着什么秘史?不但有,数量还不少。说第一件,提到满清宫廷的吃,大家脑子里最先蹦出来的肯定是“满汉全席”四个字。现在很多人都听说过“满汉全席”这四个字,一想说“满汉全席”那不得是山珍海味无奇不有。

按照民间的说法,标准的满汉全席,每桌大小菜品共计道,想把每道菜都细细品尝一遍,至少得三天三夜。历史上的满汉全席真的跟民间传说一样吗?这个问题,有学者专门做过考证。最出名的一次满汉全席,据说是在乾隆24年。时任两江总督尹继善,为了招待好第二次南巡的乾隆皇帝,花重金搜罗天下的珍稀食材。请遍了各大菜系的顶尖名厨,在扬州办了一次超豪华的宴席。

除了鸡鸭鱼肉就不要说了,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什么海参熊掌燕窝猴头驼峰猩唇等等等等。各种珍馐美味,你想到的想不到的是应有尽有。满族人喜欢吃的什么菜?满族的菜。汉族人喜欢吃的什么菜?比如说满汉全席上的,传说有一道菜叫双烤,什么叫双烤?就是满族人喜欢吃的烤小猪,跟汉族人喜欢吃的烤鸭子,拼到一块叫双烤,是这么一道菜。

然而,可惜的是上面说的这些只见于民间野史,在各种正规史料当中,却看不到半点记载。经过进一步的考证,有专家得出了结论,满汉全席确实有。但是绝不像传说中那样极尽奢华,什么三百多道菜吃三天三夜都不靠谱。其实,满汉全席实际上并没有固定的席面,什么叫满汉全席?就是在清朝的初期,把满族官员跟汉族官员聚在一起吃顿饭,就好比现在两个单位合并成一个单位,那团团圆圆地吃顿饭。那么具体说,有没有吃三天三夜的满汉全席?在清朝是不存在这件事的。

那么历史上真正的满汉全席是个什么标准?达官贵人们又都吃了什么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倒是不算难,只要查一查当年参加过的人是怎么说的就清楚了。他的名叫兆惠,是清朝雍正乾隆年间的一位大将军。公元年,兆惠奉旨远征新疆,历时两年最终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让乾隆皇帝更为高兴的是,这位兆惠将军不但打了胜仗,还给皇帝送了一份额外的厚礼,什么厚礼?一个花容月貌遍体生香的维吾尔族大美人,这是后来著名的香妃。

对这样又会拍马屁,又有本事的有功之臣,皇帝自然不能亏待,除了加官进爵之外。乾隆25年农历三月初三,乾隆还在丰泽园举办国宴,亲自来犒赏兆惠和他的手下。这次国宴,那就是所谓的满汉全席。参加的满汉大臣共近百人,就这样的规格,那酒桌上还不是啥好就上啥?那就猜错了。

兆惠将军很明确地表示,参加这次国宴,他不但受了不少罪,最后连个饱都没混上,是饿着肚子回家的。吃个满汉全席会饿肚子?兆惠在回忆录里是怎么说的?国宴那天,上午九点,乾隆皇帝大驾光临丰泽园。一番磕头行礼之后,国宴就算开始了。

当然了,上菜还没那么快时间还早,大家先得喝喝茶聊聊天。结果,兆惠受罪的过程也就开始了。怎么呢?皇帝请人喝茶那叫赐茶,不是你端起杯子来就能喝的,各种规矩是一套接着一套。太监把茶端上来之后,兆惠跟手下得跪下来,恭请皇上先喝。

接下来,自己再跪着把茶喝下去,然后才能起身说话。等到乾隆再一端茶杯,兆惠他们又得跪下来敬茶喝茶。总之,几杯茶喝下来,哥几个的膝盖都已经跪破了。好不容易熬到中午开饭了,兆惠的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了,那么摆在他面前的会是满桌子的山珍海味吗?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皇帝请客操办酒宴,那肯定是御膳房的事。你又错了,御膳房是专门给后宫里的人做饭的。而国宴,另有专门机构负责操办,什么机构呢?光禄寺,这个光禄寺是负责朝廷祭祀开会宴会的一个政府机关,大概就相当于今天的政府接待处。而对于国宴的花费,光禄寺是制定了严格的标准。

据《光禄寺则例》记载,康熙年之后的国宴,一共分为六等。规格最高的一等席,标准是每桌八两银子。最低的六等席,每桌是二两二钱六分银子。兆惠这次参加的满汉全席,执行的就是六等席的标准。按照当时的银价计算,二两二钱银子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六七百块钱。

就这点钱,你想怎么可能上满桌子的山珍海味呢?当然了,按照这个标准,上一桌子鸡鸭鱼肉是没问题的。可问题是,这鸡鸭鱼肉也没法放开了吃。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在清朝的国宴上是绝对不允许的,因为它不符合宫廷的规矩。上菜之后,皇帝要向大家敬酒,还要发表重要的讲话。

再接下来,主要的参宴人员又得轮流向皇帝敬酒,表示表示感谢和衷心。这期间,那都是不许动筷子的。等到兆惠他们能够坐下来开吃的时候,满桌子的菜早已是凉透了。没办法,大家只能将就着吃几口冷菜了事。三月初三的北京,当然就是凉的了而且是冰凉。

乾隆皇帝又是敬酒又是讲话,他自己也没吃好。据说每回国宴之后,御膳房都得做些点心给皇上垫补垫补。所以清朝国宴,自乾隆之后就多了一条规矩,桌上的剩菜大臣们全得打包带走。这些菜你们别浪费了,回家之后热一热当宵夜。

实际上,清朝的国宴跟我们现在理解的。它不是吃喝意义上的,它是政治礼仪上意义的,表现皇帝的权威,同时拉近君臣之间的关系,增强君臣之间的信任,这是宴会本身的其实目的。国宴实践突出的是物产丰富皇朝一统君主权威和君臣之间的关系,它是政治的礼仪的。它实际上并不是吃喝的意义,更谈不上品尝的意义。

堂堂的满汉全席,原来是这么回事?那还不如今天我们自己上一个好点的馆子,痛痛快快搓一顿来得舒服。规矩太多,吃什么都不痛快,于是就有了这个通情达理的皇帝对国宴进行改革,好让大家吃得舒服一点。比如说,北方人爱吃的那个涮肉火锅,就是这种改革的产物,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熟悉清朝历史的应该听过“千叟宴”这件事,当年康熙皇帝为了显示朝廷敬老爱老重视孝道,在皇宫里举办了一次国宴。宴请年满65岁,又年高德昭的这样的长寿老人。当然了,按照当时的人均寿命,能活到65岁就算长寿了,不像今天。

后来的雍正和乾隆皇帝,也就延续了这个做法,然而问题跟着就来了。“千叟宴”参加的人至少有一千几百号人,一千往上走,就按十个人一桌,那也是一百多桌。即便是在紫禁城,那也找不到这么大一块室内场地。没办法“千叟宴”只能放在前乾清宫门口的广场上来举办。

大家一块露天吃喝,按照康熙皇帝留下的规矩,办千叟宴得在三月份。北京的三月,气温最多也就是零度左右。这种天气,出锅的时候再热的饭菜,上桌几分钟就凉透了,而来吃千叟宴的那都是65岁以上的老人家。大冬天的,让这些人在寒风里呆上几个小时,在吃一肚子冷饭冷菜什么结果?每次千叟宴之后,病倒的不在少数。

直到乾隆年间,这个问题才总算解决了,出主意的据说还是和绅和大人。为了照顾这些老人的身体,想到了一个热食的办法就是用火锅。火锅在当时分为两等,一等的一桌上是一个银火锅一个锡火锅,它所预备的有猪肉片、羊肉片、烧鹿肉。二等的是两个铜火锅,火锅可以起到保温作用,它一部分是属于现涮的。

这是故宫博院收藏的乾隆年制元宝式火锅,据考证它就是当年千叟宴上使用的特制火锅。火锅底下烧一盆旺旺的木炭火,能让老人家们取暖。火锅上头是一个滚烫的热汤,你想吃点什么就夹起来到热汤里面涮一涮。有了它,皇帝再也不用担心老头们的健康了。这个吃法后来流传到民间,就有了北京人冬天最爱的涮火锅。

一句俗语的由来,跟人吵架的时候,不少人都会说这么一句话“我可不是吃素的”。潜台词是你别惹我,我不好惹,可是这个吃不吃素跟好不好惹有什么关系呢?难道说吃素的人就好惹了吗?好像也说不通。其实这句俗话也跟清宫的吃有关系,什么关系呢?稍微有一点复杂。

中国古代,包括清朝,普通老百姓想吃一顿肉,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城市里的底层居民,又没法养猪养鸡,也没处打鱼打猎,一日三餐真的就基本只能吃素。不过,有一种底层的市民倒是时不时能吃上点肉。而且这肉还是从皇宫或者王府里出来的。什么肉呢?白煮肉。

什么叫煮白肉?就是将整块的白肉放在锅里煮,煮到七八成熟,它首先是祭祀用。原来,满清贵族在祭天地和祖先的时候,得把大块的猪肉放到清水里煮到七八分熟,然后拿出来当供品。祭祀完了之后,大家还得把这块肉分着给吃了,不吃都不行。

有那么句老话,心到神知上供人吃,所以它这个供撤下来以后并不糟蹋,它分给底下这些大臣。七八分熟的猪肉,还没有半点调料。你说能好吃吗?天天山珍海味的王宫大臣们,那就更咽不下这玩意了。所以分到了大块白煮肉的贵人们,顶多也就是吃一小块做做样子,剩下的都会赏给那些平常吃不上荤腥的下人,这块白煮肉有一个学名叫“坐肉”。

所谓不吃素的平头百姓,就是指那些能够吃上坐肉的下人。这些人多半是在皇宫或者王府当差,俗话说得好“宰相的门人七品官”有主子罩着,他们自然是不好惹的。时间一长,这个“不是吃素的”,也就成了不好惹的代名词。当然了,经过多年的演变,今天的这个坐肉白煮肉,己经从祭祀用的供品变成了北京一道名菜了,好几个饭店还专门卖这道菜。

说了这么多,什么吃不饱的国宴?难以下咽的坐肉?似乎这个大清皇宫里的伙食不怎么样?其实不是这么回事。皇帝太后妃子们那都是主子,很懂得享受的,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清宫里的御厨整天是挖空心思,来讨好主子们的胃口。用心的程度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第一种是豆腐,红烧豆腐,麻婆豆腐,煎豆腐,那都是咱们餐桌上的家常菜。那么,皇帝妃子们怎么吃豆腐?乾隆皇帝御膳食谱里面经常出现的一道菜,名叫文思豆腐。只是这样的豆腐,它不是一般厨师能做得出来的。它这豆腐不是整块的,它是非常嫩的南豆腐切得跟发丝一样。切好了以后,搁在清水里散开,散开了那一盆那就是细丝一样的东西。之后再给它拿热水一烫,实际上是烫熟了的。

要把豆腐还是最嫩最软的南豆腐切成丝,这豆腐丝跟头发丝一般粗细,得要什么样的刀功?一般的厨师肯定是没这个本事的。可是清宫里的御厨那就练出了这样出神入化的刀功。把豆腐丝烫熟之后,御厨们还能把火腿香菇等配料,也切得跟头发丝一样粗细,最后用鲜鸡汤这么一调,只见汤碗里面白丝红色黑色四散飘浮。仿佛是一幅会动的泼墨山水画,看起来就跟一幅山水画一样。

皇宫里是怎么吃白菜的?大白菜是北方居民,冬天最常吃的白菜了,冬储大白菜都曾经是一个生活现象。如此寻常的菜,宫里的贵人们又吃出了什么样的花样呢?清宫御膳食谱里的另一道名菜“开水白菜”。菜如其名,真像是一颗白菜泡在开水里面。可是其实,这道菜大有讲究。

什么叫开水?汤是关键,那不是开水。实际上它是最好的汤,那鸡汤熬出来它有点红,然后再把鸡肉捞出来以后。把那汤清出来,把那渣子都清出去,一看和那淡茶水一样。用那个烧大自菜,吃起来又清淡味又浓。

这道开水白菜看似貌不惊人,入口却妙处无穷好吃。新中国在举办第一次国宴的时候,就上了这道菜。不只是豆腐和白菜,在清宫帝王的餐桌上,还有一些你绝对想不到的食物。

有一些普通老百姓不怎么看得上的东西,它居然也能够出现在清朝帝王们的餐桌之上。第一样很出名,那就是老北京人爱喝的豆汁,北京人早上爱喝豆汁,还以为豆汁是豆浆呢。后来才知道,感觉这豆汁豆浆完全两码事。这个豆汁是生产绿豆粉条的作坊,用绿豆残渣发酵之后形成的这么一种东西,颜色灰里透着绿不怎么好看。至于豆汁的味道,爱喝的人说它是人间美味,一天不喝就想得慌。

而对于大多数的外地人,包括部分北京人来说,那玩意是又酸又馊,喝一口之后绝对不会再想喝第二口。我是喝过的,但是本人还能接受。第二样这个东西叫麻豆腐,跟豆汁一样,它也是做绿豆粉条时产生的下脚料,味道也带着酸味,不过没有豆汁那么冲。麻豆腐跟豆汁,早年间在北京都被称为“穷人乐”,意思是它们又粗糙又便宜,只有穷人在好这口,富人是不屑于碰它们的。

可是就是这两样“穷人乐”,却赫然名列清宫皇家食谱之中,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个事跟慈禧太后有关。据说慈禧小的时候,她爹还是个小官不算有钱人,一家人就住在大杂院里。慈禧家隔壁就是一些粉坊,所以慈禧是闻着豆汁的酸味,吃着便宜的炒麻豆腐长大的。后来慈禧通过选秀入宫,还当上西太后了。各种山珍海味都吃腻了,突然就想起了小时候常喝的豆汁,常吃的麻豆腐。于是她下旨,让御膳房做这两样东西,没想到御厨们精心做出来的豆汁和麻豆腐,吃到太后的嘴里,却怎么都不是小时候的味道。

最后,还是太监到宫外,买来了民间原汁原味的东西,才让老佛爷吃高兴了。于是,豆汁和麻豆腐这两样“穷人乐”就走进了宫廷。看来看来王宫贵胄们的胃,也不是只能消化山珍海味龙肝凤胆。帝王也是人气七情六欲,跟普通老百姓也没什么两样。比如过年过节,他们也得热热闹闹的吃上一顿团圆饭。

清宫里的团圆饭是怎么吃的呢?又吃些什么呢?在史料《清高宗实录》里面就详细记载了。乾隆31年,也就是公元年大年三十这天,乾隆皇帝吃过的一顿迎新团圆饭。跟咱们老百姓不一样的是,这顿饭不是在三十晚上吃的,而是在中午吃的。咱们吃年夜饭,那是一家老小围在一起吃同一桌饭菜。可是在皇宫里,是每个人面前摆一张桌子各吃各的。

虽然是皇家的团圆年夜饭,但是并不是热热闹闹地在一个大餐桌上就餐,而是皇帝后妃们每个人一个桌子。咱们老百姓吃年夜饭,讲究的是几代同堂,一家人越齐越好。而清宫里的团圆饭,只有皇帝跟后妃,这一同一辈人参加,儿孙小辈没份。

就是这种宴会,皇子皇孙们不参加,成为皇帝和女眷们的一种团圆。只有夫妻两口子,不是那个皇帝N口子。儿子闺女孙子孙女都不在,孩子们不跟一块吃,那还叫什么团圆饭?道理是这个道理,可是皇宫里就这个规矩,也不知道当初最早定的规矩的人是谁,是怎么想的?

咱们吃年夜饭,除了吃之外还得搞点别的什么活动助兴。比如边吃边看春晚,每个家庭成员说个新年祝福什么的,这一点清宫里倒是差不多。根据记载,乾隆31年的这次皇宫团圆饭,先是皇后再是容妃颖妃等一班嫔妃,轮流向乾隆爷敬奶茶散酒。

之后就各自回座,开始看戏班子唱戏,大家边吃边听戏,倒也不失热闹。皇宫年夜饭都吃了什么?据记载,那天乾隆皇帝的餐桌上一共上了20道热菜,20道凉菜,再加上小菜鲜果糕点,大大小小一共个碗碟。至于菜的品类,没法一一列举,反正都是老百姓很难吃着的好东西。

大冬天的光水果,就有从台湾加急送过来的西瓜,海南送过来的芒果等十多样。今天的故宫博物院里,珍藏的这只纯金打造的镶嵌珍珠宝石无数的金瓯永固杯,那就是乾隆爷当年用过的专用酒杯。至于嫔妃们的餐桌上,那就相对要寒酸一些。每个人桌上只有15道菜,水果糕点的品种也少很多。

年三十过完了,紧接着就是大年初一。按照北方的习俗,“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大年初一早上,皇上也得吃顿饺子,比起团圆饭的奢华,这顿饺子皇帝吃的比较低调。就一个人吃,而且吃的还是素馅饺子。比如这一年,乾隆皇帝吃的就是用马齿苋金针菜和木耳包的全素馅饺子,不带半点荤腥,这又是为什么?清朝的皇帝都信奉藏传佛教,在年三十,煮的皇帝皇后们吃的饺子和敬佛的饺子都是素馅,意思是祈求来年平安素净。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anshuijk.com/afhzp/4418.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241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