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山菜风味星球收录于话题#广东8#故事2
去一次勇伯米粉汤不容易,舟车十几公里,碰上下班时间还堵得不行。
搁平时心里念念就算了,偏偏年关聚餐多,吃过几回大动干戈的“正餐”后,嘴里总想来点清淡有味的汤粉小吃。
油腻的吃多了,就想来点清淡的汤粉
*《寻味东莞》
勇伯米粉汤开在东莞厚街镇上15年,轻车熟路的客人一坐下就能勾选吃惯的那几样。而看了大众点评推荐驱车百里前来的人,难免要照着手机图片想象滋味。
但无论你怎么点,都是“清淡挂”。
白切猪下水配上姜丝香菜,唯有一两碟蘸酱左右咸甜酸辣。招牌米粉汤瞧着更是没多少油星子,敢用这碗粉做头牌,颇有一种隐士高人不显山不露水的做派。
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招牌米粉汤
*作者供图
念念不忘……干脆吃它一顿!
“一份香肠!”推门进店的五秒钟之内,邀约同行的好友已经点好了第一道菜,与此同时,传菜阿姨也眼疾手快地递过来一份菜单。
店里的菜单
*作者供图
主食有米粉汤、卤肉饭、粿仔条、汤面等六七种,卤蛋和贡丸任选加料;汤和白切就丰富多了,每样都有十来种,如果认不清猪内脏的各个部位,怕踩坑,大多数人会尝试台湾最著名的蚵仔汤或蛤仔汤,再来上一份煎蚵仔连。
清淡的蛤仔汤
*作者供图
因为第一次来时吃的烫蚵仔连,口感实在惊艳,令人忍不住继续再尝一次。
“烫蚵仔连,煎蚵仔连,好奇怪哦这种念法”,生在台湾桃源的好友脸上写了个问号。
勇伯家的做法确实和寻常不同,一般在媒体上看见的这个“台湾第一小吃”叫“蚵仔煎”,习惯在蚵仔上打一个鸡蛋,浇一勺地瓜粉浆,再放入生菜、豆芽一类青菜,等煎熟后淋上甜辣酱。讲真,我愿意让蚵仔煎取代我每天早餐吃的广东肠粉。
普通的煎蚵仔
*新浪
但勇伯家的烫蚵仔连就不太适合当早餐了,更像是在品尝海鲜。
比起只有6个蚵仔的蚵仔煎,勇伯家的除了太白粉混地瓜粉似有若无地裹着,满满一盘蚵仔几乎“裸身相见”,至少有二十来个。
这种做法最苛求新鲜,他们也的确做到了,蚵仔肉眼可见地正处于刚刚熟的临界点,蛋白是流质的,入口即化。
优秀的烫蚵仔连
*作者供图
“早年刚开始营业的时候我们有试吃会,这个做法是一个日本朋友教我们的,大概是台湾日据时期有这样的吃法吧。”
勇伯米粉汤由来自台中和台北的两家人共同经营,遵循的是台湾传统的古早味。说这话的芹姐是台中家庭的湖北太太,经营店铺多年,她俨然一个“台湾料理代言人”。
“夏秋之交的蚵仔最肥美啦!想想都流口水”,她一说完,我更想时间快快过去,等吃一口初秋的烫蚵仔连。
肥美的蚵仔肉
*东莞美食先锋队
“勇伯”其实不是哪位老板的称呼。
上世纪80年代,台湾流行看布袋戏,其中一部《云洲大儒侠史艳文》里头有个神秘高手,武功高强,行侠仗义,在戏里推着小车卖米粉汤。这就是“勇伯米粉汤”的由来。
这部布袋戏的海报
*《云洲大儒侠史艳文》
说来有趣,因为剧里勇伯外号“统一勇”,据说卖方便面的台湾食品公司“统一集团”也因这部戏得名。
勇伯家的米粉汤,用的是东莞产的新竹米粉,口感爽脆。端出来的汤面上,有四五片肝连,还有芹菜末、香菜和灵魂葱油。一筷子粉一勺汤,入口回溯了猪肉被高汤熬煮的肉质香。
肝连
*作者供图
这汤看似清淡,其实藏着学问。台湾美食作家焦桐在《台湾味道》里写着呢,“好米粉汤应该是浓郁而不带丝毫膻味”,须让汤头“甘醇浓郁中带着清纯感”。
这浓郁滋味,就来源于煮过猪头骨、猪下水的汤底。早年在台湾,卖黑白切的摊商多兼卖米粉汤。所谓“黑白”,在闽南语里代表脏乱、杂便的意思,“黑白切”就是由店家随便切一点白水氽煮猪肉、猪内脏,有时还配点儿蔬菜。
白灼的猪肉和猪下水
*作者供图
虽然台湾料理素有“南甜北咸”之分,但以猪下水为主要原材料的白切,如粉肠、肝连、大肠头等等,烹煮时不调味,上桌时才配上姜丝,再提供一碟碟蒜蓉辣椒酱或者芥末酱油。
卖米粉汤的通常是路边摊或小吃店,“相较于大餐馆的拘谨,黑白切像小品文,属蓝领美食。显得自在。”
白切大肠头,最好蘸酱吃
*作者供图
想起焦桐这句话,立马环顾四周,且不管客人都在吃什么、怎么吃,传菜阿姨的松弛状态更加显眼,趁着手上功夫不忙,她们还可以闲聊、弄弄手机。有一种在这里当传菜阿姨,能保持阿姨天性的样子。
店里的阿姨正在后厨忙
*作者供图
“几年前我来这里吃,这一批阿姨都没换过,菜品还是原来那个味道。被那么多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