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婆豆腐是四川的名菜,下酒下饭四季皆宜,在我国,几乎不分省份、不分阶级、不分老少,大概都喜欢食用,这道菜据说始创于清朝,当时有一位面有麻子的陈刘氏女店主在成都经营一家店面,常有做苦力的人、挑油的脚夫在此歇脚、打尖,而作为女店主最常捧场的食客,他们最爱点的就是女店主做的色香味俱全的豆腐,久而久之,戏谑她面上麻痕而来的这道由她而创的“陈麻婆豆腐“便开始名声鹊起。《锦城竹枝词》中就有对其不吝赞美之词“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而在《成都通览》中更有记载陈麻婆豆腐在清朝末年便被例为成都著名食品。可见,对于这道麻婆豆腐的钟爱,我们中国人倒是古今同好。随着这道菜在成都的普及,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的饭铺都能做出麻婆豆腐;论手艺、论火工都各有一绝,论原料、论配料也各有麻辣口味,据说,当时的南打金街、江南馆街的浙江、江苏馆子,为了做好麻婆豆腐,还曾用重金聘请陈麻婆豆腐店当家厨师陈三师去,当了三天提调,传授技巧,可见要想做好麻婆豆腐,还真是个技术活。对于麻婆豆腐,我更是情根深种,因为是我妈的拿手菜,日常饮食她会做,招待宾客她会做,佳节庆她也会做,如此“周而复始”,自然做的味道也是荡起回肠,当然我自己也是从懵懵懂懂吃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蓦然回首,这道儿时的味道陪伴自己转眼已于二十余载光阴,如今对于它的依赖则更由“被动”变为“主动”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嘴馋的时候,没胃口的时候,想家的时候,都会做它一解千愁。现在不管是北方人或是南方人,几乎每家都有自己的制作手法,味道也是各有秋千,当然,对于我除了我妈做的妈妈的味道,我吃得最过瘾依然莫过于还是四川的做法。食材以豆腐和牛肉为主,烹饪时在热油泼溅之际,先以牛肉身先士卒,炒至7-8成熟时加入豆瓣酱、豆豉、姜末、辣椒、花椒爆香后高汤滚煮,而后倒入豆腐,依次加酱油、葱段、糖,轮番调味,最后以淀粉勾芡收尾,烹出来的麻婆豆腐红、白、绿相间,样子漂亮,吃在嘴里麻辣鲜香,咀嚼之际豆腐的滑嫩牛肉的韧香盈满整个口腔,不管是北方人配馒头还是南方人配米饭都是一绝。豆腐易得,一年四季超市菜场都俯拾皆是,四四方方小小一块,味美价廉,寻常人家一味豆腐也能吃得活色生香。牛肉虽也易得,但很多人不易常吃,因为价格远不如豆腐“身入寻常百姓家”,尤其是今年牛肉的价格更是水涨船高,当然,不仅如此,顿顿牛肉也太过无趣,远不如隔三差五来那么一次来的美味。虽说整道菜做起来不是很复杂,但味道想要“正宗”,牛肉、豆腐烹饪之前不用点过硬的本事你还真不能做出这道麻婆豆腐的灵魂。首先是豆腐的前期准备,豆腐要切块,盐水煮沸后倒入悼水,这样豆腐才不会碎,口感也更鲜嫩,当然,这对于经常做饭的人来说,这是常识,自是了然。其次是牛肉,牛肉切成肉末,用料酒、食盐腌制20分钟后烹饪嚼起来的肉质的鲜香会更淋漓尽致,当然,最后关于这道麻婆豆腐牛肉炒多久、调料多少,勾芡比例,这就是掌勺人的本事,各显神通罢了。正如读者就有个哈姆雷特一样,做麻婆豆腐(除非是专业厨师,自当另当别论)个人也会做出个口味,这味接得了地气也能登得上大雅之堂的麻婆豆腐希望开启你关于美食的新定义,自己喜欢的才是最美味的。欢迎点赞、留言、分享你的极简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