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活法她专研川菜几十年,最终却是一

四川烹饪大学教授,著名川菜大家

成都各大酒店行政总厨恩师

著名主持人刘仪伟的川菜启蒙老师

却时常痛心疾首的指着电视说

「你们不要跟着他学,他呀!刀都没学会怎么拿!」黄教授一辈子都在想着怎么吃,怎么好吃

可算是把吃货这个概念贯穿到底

几年前退了休,总算是有个得闲的时候却总是被同僚们缠着要上她家吃吃喝喝

「这辈子呵,真是劳累命啊!」话是这么说着却还是欢欢喜喜的拿着锅铲在厨房里忙-川菜大家·黄玉莲-

学厨如学武,要够傻够直,基本功练得怎么样,决定着你能走多远

记得少时才学厨,也是想着不管怎么着,厨师总能有口饭吃。

岂料师傅却让她先学扎马步、挥河沙,连给灶头上添柴都只能由学艺更深的师兄去做,每天看着师兄们切菜、添火,而她只能呆站在院子里,先把两个小时的马步扎完,再用废弃的铁锅一锅一锅的把左边的河沙运到右边,再从右边铲回来,每天从早到晚的重复这动作。同去的小伙子火气大,当下就有摔了锅子不干的,这哪里是学厨,这是把人当猴耍。

她话少,脑子直,也不想那么多,师傅让干啥就干啥。这一傻就傻了一年多,同时过来磕头学艺的小姑娘甚至是小伙子都走得差不多了,就她还在那儿扎马步、运河沙。连师兄们都嘲弄她说:「师傅就是看你力气大,逗你好耍的,你个人走了嘛。」她也不多说话,心里暗暗想着:「我凭什么走?我就不走!我在这里还有肉吃!」

那天师傅把她叫过去,死命的盯着她看。

“想好学厨了?”

“想好了!”

“灶台活路辛苦得很哟!”

“师傅,我不怕辛苦!”

“要得,那你颠个勺给师傅看看”

颠勺?从来都是悄悄在旁边看着师傅、师兄们操作,如同指挥火焰的神仙,在灶头上挥舞着巨大的铁锅,烈焰卷进锅里又迅速的吐出来,什么菜能颠什么菜不能颠,都是只能口口相传的川菜秘籍。颠出来的青菜翠、豆腐嫩、肉片滑,这一切都看颠勺的功力,这种功夫她哪儿会,她这一年多就铲河沙来着。但师傅看着,也不能认了这个怂,她拿着少了一只耳朵的破铁锅,师傅舀过一大碗炒栗子的铁砂哗啦啦的倒进去,盯着她说:「颠!」

师兄们说她一身傻力气,每天铲河沙的双臂,轻轻松松的就将那锅铁砂扬到空中,又稳稳当当的接了下来,每天扎着马步,再重的铁砂也不能挪她半步。颗颗铁砂飞舞到空中,又落下来,那一霎,颠着一锅铁砂的她,仿佛已经成了天地间的川菜大厨。

“师傅,你看!我能颠勺!”她狂喜的冲着师傅喊到,

师傅往门槛上磕了磕叶子烟,起身拍拍灰说:

“颠勺?!细娃儿,你还早得很哦!明天上墩子嘛!”

此后的一生,就和灶头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颠,就颠了一辈子!

每一道菜,多少盐,多少酱,都是手上功夫!什么是少量什么是适量,没有量具,全靠厨师自己掌握,好不好吃,都在这适量上

她从小厨师做起,一路凭着自己的一把好手艺,坐上了四川烹饪大学教授的位置。做了一生也说不好这菜放盐的适量究竟是多少克,晚年便潜下心来研究每道步骤为什么这么做。论文一篇一篇的做总是枯燥,还是不如上灶来一道。

女儿最爱的是自己做的麻婆豆腐,每次都能多吃两碗饭。她便在这小小的麻婆豆腐上花足了心思。

豆腐的选择在她看来没有那么重要,老豆腐就在过水的时候加多点盐,嫩豆腐就少加一些,炒勺往盐罐里一去,多少都是手上功夫。

可这盐也不能多放,麻婆豆腐里有郫县豆瓣,里面的盐分是足够的,豆瓣如若过多,就会抢了其他调料的味儿,少量豆瓣提味,红亮的色泽全靠她在炒制时加的干辣椒面,微微一过油,那鲜红的颜色便透出光来,色香味的色,就这么轻松的出来了。

最后的收汁炖煮也是功夫所在,寻常厨师炖煮时,都是加猪骨高汤。她却不屑使,猪,自带腥臭,不入流的做法才用猪骨吊汤,她的厨房里煨着的那锅牛脊骨吊好的汤,是教授的小秘密,牛肉极鲜的味觉体验将豆腐中仅有的豆味驱赶得干干净净。

最后用切得细碎的牛肉颗粒爆香,盖在收汁完好的麻婆豆腐上,再将新鲜的花椒切碎,一勺热油浇下去,激出鲜椒酥麻的灵魂。

小小的麻婆豆腐,在她的手下,变成了一道大菜。常人只道好吃好吃!却不知这好吃之间藏着的每一道工序,都是时间带来的道理和经验。

每一道菜都有该吃的时候,什么时候吃鱼什么时候吃虾,那都是老天爷安排好的,看天吃才能吃到好味道

总说三月不吃鱼和虾,那自然是不能吃的,因为三月鱼虾已经开始孕籽,全身的脂肪和营养都提供给籽,这鱼虾,也就没了吃头。

酸辣虾羹汤,是同僚们的最爱,这群深知不时不食的资深吃货,最是懂得什么时候该吃什么。每到初夏,便打着电话催她赶快做着吃,不然由着虾开始怀崽,这道菜就没那么好吃咯。

初夏的时节,河虾长得通体青幽肥美,且尚未带籽,脂肪滋味全在肉上,要吃河虾肉,那必然是在初夏,至于苏州师傅爱用带着虾籽的虾做的浇头,那又是另外一道美味。

在她手下,小小的青虾最适合做的就是这道酸辣虾羹汤,青虾自身极鲜极美,不用高汤打底,清水煮沸之后,迅速加入剥壳的青虾,微微过水即得到一锅鲜甜,加上白醋和胡椒调味,再用土鸡蛋下锅做成青虾蛋花汤。

最重要的一步便是勾芡,黄教授做几十年的菜,也说不清这到底该放多少水芡粉,她只道「适量便可」,这个适量足以让羹汤的每一勺都有悬浮的蛋花,青虾柔软Q弹的美好肉体也能悬浮在其间,一勺一口虾一口蛋,酸辣适中,开胃健脾。

有好事者将这虾羹汤称为仙游虾,你看那一只只悬浮在羹汤间的青虾,是不是活像青虾正在仙境中漫游。

会吃,能吃,会选着时候吃,就能吃到食物最真实最饱满的味道,这个道理亘古不变。

黄教授的手艺现在也只能看她心情来做,四月的成都,究竟适合吃什么,那得看今天,黄教授买着什么好食材。

只可惜,黄教授美食从不对外,只有她的至亲好友,催着她下厨,才能品到一年四季的美食。但她这一生却是实实在在的将一身真功夫教给了成都各大名厨,若你想吃,便去着那些大酒店,点上一道菜单上的小菜麻婆豆腐,亦或者是酸辣虾羹汤,便能吃到那些黄氏美味。

川菜厨房的秘密,就是这样一代代的传承下来。

文章转载自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anshuijk.com/afhzz/18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