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自古以来就有“天府之国”的称号,川菜也是我国不可或缺的一大菜系,上世纪80年代很多地方还处于物资匮乏的窘境,四川人却将吃这件事情玩出了花。
清晨的成都菜市场上一片青绿色的辣椒映入镜头,辛辣是川菜的灵魂,这与当地的地理特点有着分不开的关系。成都平原海拔约多米,四方环绕的高山造成了浓厚的云雾,人们为了抵抗湿气便食用辣椒,久而久之这便成为了一种文化。
除了辣椒外川菜中还经常会出现许多香料,例如花椒、八角、胡椒等,由辣椒衍生出来的豆瓣辣酱是当地人眼中的明星酱料,几乎家家户户都缺少不了。妇女们拿着瓶子去打酱油,这样的场景在如今这个时代已经很少能够看到了。
人们用酱油和盐腌制出种类丰富的咸菜,其中豆豉和腐乳最为出名。传说,如今日本的“黑暗料理”纳豆的原型就是中国的豆豉。多年前的豆腐技艺经过了多番工序改良一直延续到今天,一块不起眼的豆腐可以被制成多种美味,豆腐干、豆腐果子、豆腐皮等,在经过精心的烹饪后能够成为不同的美味,满足人们的味蕾。
在街巷中坐落着一家百年店铺,这是做麻婆豆腐最正宗的地方,几毛钱就能吃饱吃好,一道简单的素菜却需要许多佐料才能完成,大厨将所需的材料全部摆放在在台上,先用油将牛肉炒熟制成汤,而后将花椒、辣椒等东西放入其中,随后将切成块的豆腐放进去,小火慢炖加入葱花、勾兑好的淀粉和盐,豆腐煮成碎碎的,吃上一碗能香上半年。这是从前工人最喜欢的食物,方便又美味。
相比起穷苦大众来说,有钱人吃得远比一碗麻婆豆腐更丰富,市中心坐落着一家叫成都餐厅的高档饭馆,在这里能够感受到传说中的百菜百味。大厨正在烹饪一道水煮牛肉,将炸好的辣椒油放入豆瓣酱和芹菜蒜苗,而后将莴笋片放入其中翻炒,再放入清汤、酱油和酒调味,最后放入牛肉,盛出后再加入剁碎的辣椒和花椒,淋上热油,可谓是色香味俱全。酱鸭、鲍鱼、鲤鱼等昂贵的食材在餐桌上熠熠生辉。
位于成都南边的自贡,被称为“天府之国”的秘密,这里建井开采盐水已经有多年的历史,直到如今百年前的井架还保存完整,在村里的墙壁上画着祖先开采盐的工序,如今盐的制作已经不再似从前那样辛苦,更多的机械流水线制造出了更加精细的盐。
都江堰边的农民拥有十分优渥的土地,一眼望去全是绿色植物和农作物,镇上的菜市场食材丰富,不管是本地的应季蔬菜还是北方的白菜和广东的蒜黄,应有尽有。大熊猫爱吃的竹笋在人们的餐桌上也是不可或缺的美味,各种鱼类深受四川人的喜爱,从菜市场提着篮子选购的男人们身上都有,我们也能看出上世纪80年代川地的家庭氛围。
男人在外工作,下班后一般都会负责买菜,和母亲妻子一起准备晚饭,这是一个工人家庭的晚餐:猪肉、鸡腿、鲫鱼、青椒等食材足以做出一桌让人垂涎欲滴的好饭菜,酱好的鸡腿摆在案板上将其切成薄片,8种调料可供选择。
每一个四川家庭都少不了泡菜坛,各种蔬菜被腌制起来,就连做菜用的豆瓣酱都是自己腌制的,这酱用来做豆瓣鱼最合适不过了。将豆瓣酱炒出味后,放入鲫鱼煮几分钟的时间,一道诱人的家常豆瓣鱼便被端上餐桌。
接下来是正宗的回锅肉,猪肉切成薄片下锅翻炒,而后放入甜面酱和辣椒面翻炒均匀,最后放入青椒和盐,香味瞬间溢出了屏幕。一家四口四个菜,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非常优渥的生活了,甚至是很多现代人都无法匹及的程度。
这得益于当地的食物丰富,一个地方的饮食文化和地理等外在条件是分不开的,这便是我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川菜的壮大得益于大自然的馈赠,和劳动人民对美味的追求,有道是民以食为天,即便是在最贫苦的时候,我们仍然能够从最朴素的食物中,凭借着一双手和智慧,做出最美味的味道,这便是柴米油盐的魅力。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吃吃喝喝上的变化也能反映社会的发展和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及生活状态,距离日本导演拍摄这部纪录片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我们仍然能够从中感受到当时人们的朝气和淳朴,他们会因为享受到了美食而感到满足,可如今我们见惯了山珍海味,却很难从中得到快乐,不知到底是美味变了还是人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