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又炸厨房啦!”
看多了各种“年轻人炸厨房实录”之后,你难免对他们的厨艺心生怀疑。眼看着一块块戚风蛋糕变成了戚风炭糕,一个个鸡蛋在微波炉里成为了“炸蛋”,你是否思考过——为什么他们的手艺这么惊悚,却仍然执着于“制作美食”?
6月初,DT财经联合“只售一顿新米”的应物白,发起了一项调查。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得知了如今年轻人下厨的原因和习惯,并最终制作了这份《青年厨神修行实录》。
把饭做得好吃是年轻人的一场修行
我们原以为外卖这么方便,年轻人会放弃自己做饭,享受外卖带来的稳稳幸福。但事实上,在这次以年轻人为主要对象的调查中,有接近半数的人,表示自己每周都会下几次厨房,还有超过1成的人天天下厨。
这多少有一种“工作回归初心,生活回归本质”的感觉。
“在饭点等外卖,总像是在机场等一艘船。”等待爱情般等待外卖小哥到来的小马,总是在中午发出这样的感叹。而且,就算外卖来了,他也得自己下楼,在一堆吃喝中,苦苦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份。
这样凑合的午餐并不能给小马带来幸福感,鲜蔬、新米带来的自然香气,才能唤醒他内心对于田园牧歌的向往。所以他选择在周末亲自下厨,不紧不慢地给自己做一顿饭。
其实小马的选择,代表了不少在大城市年轻人的做法。尽管大家选择自己做饭的理由不尽相同,但我们从调研中看出,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比其他线级城市的年轻人更乐于自己做饭。
在一二线城市中,每周都要做几次饭的年轻人,占比达到48.1和55.8%。但在四五线城市,这个数字分别是41.9%和39.6%。
从结果来看,高线级城市年轻人对自己的厨艺更有信心——尤其是二线城市。
当我们向大家询问厨艺水平时,不少人都谦虚地选择了“一般,糊口水平”。但二线城市的各位朋友,却以“新时代小当家”的姿态,领跑于这场厨艺大比拼。
在调查中,有接近半数的二线青年选择了“普通人里的上等马,家宴总厨型选手”和“惊世骇俗,中国版戈登·拉姆齐”这两个选项。
厨艺不断精进的过程中,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们,开始信任自己的做饭水平,不断地用美食填补日常生活的空缺。
感叹他人生活之幸福的同时,我们也替屏幕前的各位,找到了不少同病相怜的好朋友。因为在调查中,仍然有一些朋友对自己的厨艺水平,保持了“煮泡面都费劲”的清醒认知。虽然比例不高,但只会煮开水、炸厨房的你并不孤独。
在了解了当代年轻人的大致水平后,我们继续就厨艺这个问题,展开了更细致的探讨。
你的饭那么好吃怎么做的?
“煮汤要用雪平锅”“炒菜要用章丘铁锅”“煎牛排得用平底锅”……如今,不断有人在告诉年轻人,做不同的菜要用不同的锅,这样才能展现出食材的魅力。但在我们的数据里,年轻人似乎对厨具的分类,并不是太在意。
在我们得到的回答中,大部分人认为,有几样基础锅具就已经够用。但我们发现,年纪越大的人,越喜欢购置不同锅具;年纪越小,越不在意锅具的种类,而更倾向于“一锅炒所有”。
因为从85后到00后,只有不到2成的人愿意为厨房添置各种锅具。但在80后和80前群体中,分别有4成和3成受访者,相当在意锅具的种类。
各年龄段之间对于厨具的不同态度,也许源于对厨房生活的不同理解。
毕业之后就出门工作的张秋怡,每天晚上都会为自己准备第二天的午餐。在她看来,不论是肉类、蔬菜,都能够用她的一口麦饭石炒锅解决。相比拥有全套双立人的妈妈,她做饭的目的更加明确——从烹饪本身获得满足感即可。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消费者购置其他餐具、厨电的过程中。从年龄来看,年龄越大的消费者反而更看重颜值,他们比年轻人更不在意性价比,也更不在意产品的功能是否齐全。
年长的人有更多的闲暇时光、财富积累,以及一个更大的厨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给家人做一顿大餐。
总之,年轻人下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