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福桥位于人民北路与人民中路之间,俗称人民北路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打通火车北站与市中心的通道而新建人民北路与人民中路时修的。
之所以名为万福桥,是因为原来在这里曾经有过一座古老的万福桥。
古老万福桥的得名,又是因为在距此不远的府河畔有一座著名的万福寺(唐代称净众寺,宋代称净因寺,明代称万佛寺,万福寺,毁于明代正德年间,旧址在通锦路)。
万福桥是府河上一道重要的桥梁,位置在不同时期有过上下移动。
最早建桥时间不详,最早的记载是在清代同治年间的《成都县志》,清代最后一次重修是在光绪十三年(),位置在今天的万福桥的下游,连接着金华街和上河坝,是一座“长五丈,宽丈余”的石墩木桥。桥上有木栏画廊覆盖,两端有亭,是一座廊桥(四川民间叫风雨桥),桥上经常有小贩摆推贩卖。
最有特色的是在桥中段的一侧还修有一个很小的小庙,桥的两端还有寺庙,桥北有东岳庙,桥南有水神寺,是成都西北方向入城的重要通道,又是当时的木材市场,是城西北相当热闹的地方。
这座古老的木桥在年被洪水冲毁,当时未能按原样修复,只修了一个一般的木桥,年再次被洪水冲毁之后,也是只恢复了普通的木桥。
年在古老的万福桥的上游修建了今天的人民北路大桥,先建快车道,后建慢车道,一直到年才全部建成,原来的老桥自然也就废弃了。新桥最初叫人民北路大桥,年正式定名为万福桥。
原来的万福桥桥头是坊式的建筑,上面有一道贴金匾额,写有“万福来朝”四个大字,万福桥由此而得名。
过去的成都人都把这道贴金大匾视为招祥祈福的吉样物,新人结婚时,不少人家都要把花轿抬到这里来过一次桥,叫作“踩桥”,用以祈求安康吉祥,是当时成都民俗文化中的一个很热闹的内容。
除了新婚夫妻,正月十五之前的新春佳节期间,也有不少人到万福桥“踩桥”,以求吉祥。这一习俗一直保留到年万福桥被洪水冲毁才结束。
早已名闻中外的麻婆豆腐就诞生在万福桥头。
陈麻婆是一个麻面妇人,娘家姓刘,生于清嘉庆九年(),于道光四年()与其夫陈春富在万福桥头开设乡村饭店“陈兴盛”,为进出北门的平民顾客服务,因为擅长做以“麻、辣、脆、嫩、烫、鲜、浑”为特色而又物美价廉的红烧豆腐而日渐闻名。
因为来往的顾客都称她为陈麻婆,她烧的豆腐也被人们称之为陈麻婆豆腐。
陈麻婆病逝于清咸丰八年(),因为夫妇无子,由女儿鲁陈氏与女婿鲁希智继承家业。鲁陈氏病逝于清光绪十七年(),由其子鲁世权继承家业。此时的小饭馆已被《成都通览》列名于成都的22家“成都著名食品店”中。
冯家吉于年刊印的《竹枝词》中也曾经写到:“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头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
几十年来,这家著名的小餐馆一直都没有挂出过陈麻婆豆腐店的招牌,陈麻婆豆腐也不是一道正式的菜肴名称,只是人们口中流传的一道菜名。
一直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万福桥畔又有人家开了一家饭馆,店名叫“江头归”,对外宣传时也说是自己最擅长做红烧豆腐。
为了与“江头归”相抗衡,陈家后人才正式打出了“麻婆豆腐”的菜肴名。麻婆豆腐不仅正式命名的较晚,制作店招更晚。现在大家所见到的店招是年由著名书法家余中英书写之后制作的。
直到现在,麻婆豆腐仍然是川菜中最有名的代表菜之一,年由川籍厨师陈建民传到日本,成为日本人民最喜受的菜肴之一。
正因为麻婆豆是诞生在万福桥头,今天成都市饮食公司所开设的麻婆豆腐餐厅的总店仍然在当年的万福桥头之西、今天的人民北路大桥之南。
阅读推荐
■天府文化
成都天府广场的过去你可知道?
■天府文化
成都古城墙今何在?
文字素材来源于《成都街巷志》、作者:袁庭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与小编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