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国外的人准备用三年时间游遍中国,结果三年了还未出成都。这当然有些夸张,但也说明了成都的可玩性之强!
成都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武侯祠、汉昭烈庙及惠陵组成,人们习惯将三者统称为武侯祠。
祠内抗战英雄刘湘墓杜甫草堂坐落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
宽窄巷子是成都清朝古街道,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
锦里客栈以清末民初建筑为主,有客栈、隐庐、芙蓉三座风格各异的建筑群组成。庭院内有廊坊、天井、花园,房前屋后,假山耸立,绿树成荫,流水潺潺!实在是现代化大都市内的难得清幽之地。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一个专门从事濒危野生动物研究、繁育、保护教育和教育旅游的非营利性机构。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位于成都北郊斧头山山侧的浅丘上,建成了科研形成竹木苍翠,鸟语花香,集自然山野风光和优美人工景观为一体,适宜大熊猫及多种珍稀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生态环境,是一个观赏圆滚滚的好地方!
在多年以前,金沙遗迹馆所在地是古蜀金沙王国专用的祭祀活动场所,拥有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延续时间最长,埋藏最丰富的祭祀遗迹。
文殊寺院的山门对面有一道宏伟的大照壁,壁上镌刻的“文殊院"三字为清康熙年间该院慈笃海月禅师所书,相传这位禅师是文殊菩萨的化身,道行高深。
院内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5座大殿递相连接,与东西两侧的钟楼、斋堂、廊房等建筑浑然一-体,庄严肃穆,古朴宽敞,为典型的清代建筑。
青羊宫,是道教主流教派全真道圣地,道教全国重点宫观,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羊宫位于成都市一环路西二段,侧依锦江,被誉为"川西第一道观"、"西南第一丛林",是西南地区建筑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的一座道教宫观,也是全国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
夫妻肺片,这道名菜的名字有些骇人!是以牛头皮、牛心、牛舌、牛肚、牛肉为主料,进行卤制,而后切片。再配以辣椒油、花椒面等辅料制成红油浇在上面。其制作精细,色泽美观,质嫩味鲜,麻辣浓香,非常适口!
麻婆豆腐,川省传统名菜之一。主要有豆腐、辣椒花椒,这道菜突出了川菜“麻辣"的特点。其口味独特,口感顺滑。
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我们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串串香铺子,各色的矮方桌、小凳子和热气腾腾的一锅红汤以及那一大把一大把的竹签就构成了成都特别的一景!
相传钟水饺创制于年,由名叫钟燮森的小贩经营,后设店于荔枝巷。因为其调味重红油,故又称为"荔枝巷红油水饺”。钟水饺绝在选料,香味浓郁的调料,红亮色泽,与饱满馅心的清鲜味相配搭,形成多滋多味的风格。
担担面面条细薄,卤汁酥香,咸鲜微辣,香气扑鼻,十分入味。因最早是由小贩挑着担子沿街叫卖而得名。其配料有红酱油、化猪油、麻油、芝麻酱、蒜泥、葱花、红油辣椒、花椒面、醋、芽莱、味精等十多种。特点是面细少汤,麻辣味鲜!
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的韩包子,它的特点是花纹清晰、皮薄馅饱,吃起来松软细嫩。韩包子有叉烧、芽菜、火腿、鲜肉、三鲜、香菇、口蘑、附油等8种口味。
三大炮,即成都糍粑。它主要由糯米制成。
之所以被称作“三大炮",是由于在抛扔糯米团时,三大炮如"弹丸”一样,发出“当、当、当”的响声,分为“铁炮",“火炮”,"枪炮”,故名总称“三大炮"!
双流兔头是成都人的下酒好菜,通常分为麻辣、五香两种口味。兔头的特点是骨头多、肉少,但会越吃越香,其吃法一般是将兔头的上下颚分开,再细细地边啃边吸吮,实在越吃越想吃!
宫保鸡丁是一道闻名中外的特色传统名菜!本来叫油爆鸡丁,因它为清代山东巡抚丁宝桢首创,丁宝桢又曾被封为“太子少保"(又称"宫保"),故改称为"宫保鸡丁”。后丁宝桢任四川总督,将此菜带入四川成都,经四川厨师的加工改造,其做法更加讲究,品质更为精良。宫保鸡丁用的是鸡脯肉,使用油酥花生米和干辣椒节,必须是辣型荔枝味。辣椒节炸香,突出糊辣味。